一、风险预警
依据既往和近期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数据、国内外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媒体信息,惠济区开展了12月突发事件公共卫生风险预警评估。
评估结果:冬日已至,天气骤冷,低温、低湿度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病毒的生存和传播,呼吸道传染病、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等疾病发生风险逐渐增加;预防在先,警惕在前,加强传染性疾病防范意识同时也应关注慢性疾病复发。
二、防控措施
(一)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1.流行性感冒
流感是指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病毒容易变异、传染性很强,人群对流感病毒普遍易感。流感的传播方式多样,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接触传播、气溶胶传播,传播方式都属于日常生活行为,平时容易忽视,这也是流感容易传播的原因。
2.肺炎支原体感染
肺炎支原体是引发支原体肺炎的病原体,是学龄儿童和青少年常见的一种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患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过直接接触传播和飞沫传播的方式传播,临床症状以发热、咳嗽为主,咳嗽较为剧烈,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等症状。
3.其他冬季呼吸道传染病
冬季是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腺病毒呼吸道感染、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应严防在学校、托幼机构、集体单位等人群聚集场所发生聚集性疫情。
健康提示:
1.多通风:保持室内通风换气至关重要,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到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以确保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清洁。同时,也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细菌和病毒的滋生。
2.多洗手:勤洗手,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清洗双手,特别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用餐前后以及外出归来时。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纸巾或肘部遮住口鼻,防止飞沫传播。
3.少聚集: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且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以降低感染风险。如果必须外出,要佩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
4.适度锻炼:适度进行户外活动和体格锻炼,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增强体质和免疫力,提高身体抵抗力。
(二)预防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快速传播能力,粪-口途径是主要传播方式,也可以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由于病人的呕吐物和粪便可形成气溶胶,与病人接触可传染。潜伏期通常在24-48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诺如病毒在密闭场所中(如托幼机构、学校、养老院等)传播速度快,易引起暴发。
健康提示:
1.手卫生。保持良好的手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控制传播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正确洗手,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纸巾和免冲洗的手消毒液不能代替标准洗手程序。
2.环境卫生。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集体单位和医疗机构应建立日常环境清洁消毒制度。化学消毒剂是阻断诺如病毒通过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表面进行传播的主要方法之一,最常用的是含氯消毒剂。
3.饮食卫生。诺如病毒抵抗力较强,在60℃高温或经快速汽蒸仍可存活,因此食物应煮熟煮透后食用。
4.及时就医。多数患者发病后症状轻,无需治疗,休息2-3天即可康复。婴幼儿、老人、孕妇和有基础性疾病的患者可能会发展成为重症,生病期间需密切关注健康状况。如果出现脱水症状(主要表现为少尿、口干、咽干、站立时感头晕目眩,儿童表现为啼哭无泪、异常瞌睡或烦躁),应立即送医。
(三)关注慢性病
1.心血管疾病
冬季气温低,寒冷环境刺激会引发血管收缩、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导致血压升高。同时,冬季室内空气流动性差,特别是老年人易患感冒等呼吸系统的疾病,这些疾病会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导致血压波动以及各种心律失常。另外,冬季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减少,容易使体重增加,血脂、血糖异常人群增多,均增加了冠心病发生的风险。
2.骨关节病
冬季是各种骨科疾病的高发季节。寒冷刺激导致肌肉受到低温的影响,黏滞性增大、兴奋性增高,肌肉发生强直性收缩,影响关节的功能,引起关节酸痛。
健康提示:
1.合理饮食:在饮食上应以温热为主,多食用温性食物,避免食用生冷食物,此外,保持饮食均衡,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是非常重要的。
2.适度运动: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环境中,可以选择在室内进行瑜伽、太极等轻度运动,或者在天气较好的日子进行户外散步。切忌剧烈运动,以免关节过度负荷。
3.保持良好作息:充足的睡眠对于慢性病患者的健康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早睡早起,避免熬夜。